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不缺錢的美的集團港股上市,意在海外?

2024-09-19 18:52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9月17日,美的集團(0300.HK)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A+H上市公司。

美的集團本次全球發售約5.66億股H股股份,香港公開發售2829.28萬股(佔約5%),國際配售5.38億股(佔約95%)。最終發售價為每股54.8港元,全球發售淨籌306.68億港元,美的集團成為2021年2月快手上市之后,港股市場最大的IPO項目。

9月17日,美的集團港股以58港元/股收盤,A股以63.51元/股收盤,漲幅1.15%;19日,美的集團港股以64.25港元/股收盤,漲幅8.71%,A股以65.28元/股收盤,漲幅0.05%。

有媒體統計,美的集體首日漲幅在年內上市港股中排在第19位。黑芝麻智能、茶百道、嘀嗒出行等16股上市首日出現破發,破發率35.56%。

在國內家電行業的存量博弈下,美的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能是否穩固,其全球化能否帶動業績增長,也是外界關心的焦點。

完成"A+H」上市

招股書顯示,美的集團在上市后的股東架構中(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美的控股和何享健作為最大股東組別,合計持股29.1%;方洪波持股1.5%;其他A股股東持股61.8%;H股股東持股7.5%。

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14日,美的集團發佈董事會換屆選舉公告,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的獨子何劍鋒沒有在新一屆董事的候選名單中。資料顯示,在過去12年里,何劍鋒一直是美的集團的董事。

有觀點認為,何劍鋒退出董事會,何氏家族在美的沒有了直系代言人,會給職業經理人團隊更多的空間和自主權,也進一步堅定了何享健對職業經理人接班的路線。

2012年,何享健卸任美的集團董事長,之后退出集團董事會,放權給以方洪波為首的職業經理人,何享健家族僅作為大股東存在。

方洪波上任董事長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美的集團的整體上市。2013年9月,美的集團通過換股吸收合併美的電器的方式實現上市。

11年過去了,方洪波帶領的美的集團又完成了「A+H」的雙重上市。

在今年4月召開的2023年度股東大會上,美的方面就赴港上市原因進行迴應稱,赴港上市不是爲了募集資金。如果是爲了募集資金,現在美的集團一年都要分紅200多億元人民幣,減少分紅就可以解決資金問題。赴港上市最根本的原因是港股具備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從美的集團的業績來看,公司確實也不缺錢。

2021年-2023年,美的集團的營收分別為3412.33億元、3439.18億元、3720.3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06%、0.79%、8.1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285.74億元、295.54億元、337.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96%、3.43%、14.1%。

在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收入2172.74億元,同比增長10.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08.04億元,同比增長14.11%。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515.01億元。

顯然,港股上市是爲了謀求更多的增長。

尋找新「戰場」

國內的家電行業無法繼續支撐美的集團的高增長。

根據奧維雲網推總數據,2024年上半年白電市場零售額2319億元,同比下滑7.0%,零售量7774萬台,同比下滑3.6%。其中,空調市場全渠道銷量3315萬台,同比下滑11.0%,銷額1114億元同比下滑14.5%;冰箱市場全渠道零售額652億元,同比增長0.4%,零售量1936萬台,同比增長0.8%;洗護產業零售額494億元,同比增長3.6%,零售量2029萬台,同比增長6.2%。

2023年,美的集團國內收入2211.32億元,同比增長9.87%;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國內收入1261.98億元,同比增長8.37%。

在2023年5月召開的美的集團2022年度股東大會上,方洪波表示,家電業務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成長空間有限,「西方國家百年企業給我們的啟示是,要穿越產業周期、技術周期,必須要進行產業升級,找到新的所謂第二曲線、第二引擎」。美的找的「第二曲線」就是To B業務。

在2023年年報中,美的集團提到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佔比從2020年的18.5%提升至2023年的26%以上,並於2023年收入接近千億元,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已成為美的業務持續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這一業務包括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業務、智能建築科技業務、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業務。

今年上半年,To C的智能家居同比增長11%至1476億元;而To B的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業務、智能建築科技業務、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業務收入分別為171億元、157億元、13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6%、6%、-9%。

美的集團在2023年年報中刊載了致股東信,其表示繼續推動To C和To B業務均衡發展,B端業務發展需要更長周期與時間,保持戰略耐心與定力,持續投入,逐步構建美的長期穿越周期的能力的形成。

而同時,全球化對美的集團越來越重要。

信中提到2024年美的的經營重點就是全價值鏈運營提效和結構性增長升級。全球突破是當下最核心的戰略之一,國際化的根本是本土化,總部國際化,將異鄉變作家鄉,繼續加大海外的售后服務、物流、品牌等基礎設施建設。

港股招股書顯示,美的集團此次港股上市募集資金淨額中,約20%(51.94億港元)將用於全球研發投入;約35%(90.9億港元)將用於智能製造體系及供應鏈管理升級的持續投入;約35%(90.9億港元)將用於完善全球分銷渠道和銷售網絡,以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約10%(25.97億港元)將用於運營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可見全球化在美的集團發展中的分量。

2024年上半年,美的集團國外收入910.76億元,同比增長13.09%,佔總營收的41.92%。與國內8.37%的增速相比,國外有更高的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上,美的集團表示,除了中國市場之外,海外整個家電市場規模接近4000億美元。但是全球性的玩家屈指可數。目前歐洲只剩下伊萊克斯和博世西門子、美國剩惠而浦、韓國LG和三星。中國有三家,海爾、海信和美的。因此,國際市場的空間無限大。2023年,公司海外業務做了1500多億元,其中家電佔了1200多億元。但這在海外家電市場的總份額當中只佔4%多一點。

誰的第二曲線更穩固?

隨着家電行業進入存量博弈狀態,在美的集團發力B端業務和出海的同時,格力電器海爾智家等也在佈局第二增長曲線。

爲了發展B端業務,美的集團先后收購了合康新能控股權、菱王電梯、萬東醫療科陸電子等。而在全球化上,美的集團先后收購了日本東芝白色家電業務、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伊萊克斯吸塵器品牌Eureka等。

而這些收購,也助推着美的集團的轉型。2024年半年報顯示,美的海外自有品牌(OBM)業務增長迅速,2023年OBM業務收入已達到海外智能家居業務收入40%以上,主要以東芝、美的及Comfee品牌為主。

格力電器在2024年半年度報告中表示,公司在智能裝備、再生資源、製冷配件、預製菜裝備等領域持續發力,為業績提供多元化增長動力。

不過從業績來看,空調產品仍是格力電器的主要收入來源。2024年上半年,格力空調收入779.61億元,佔總營收的78.14%。在出海上,外銷貢獻了14.86%的收入。

而海爾智家則是發力高端化和全球化。在2024年半年報中,海爾智家表示,公司通過自主發展和併購形成了七大品牌集羣,包括海爾、卡薩帝、Leader、GE Appliances、Candy、Fisher&Paykel和AQUA。其產品涵蓋空調、電冰箱、廚電、水家電、洗衣機等。

海爾智家在不同區域採取以用户為中心的差異化的多品牌策略,實現用户覆蓋。在中國市場,通過卡薩帝、海爾、Leader等三個品牌分別實現對高端、主流、細分市場人羣的覆蓋;在美國市場,通過Monogram、Café、GE Profile、GE、Haier、Hotpoint等六大品牌。

2024年上半年,海爾智家實現收入1356.23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海外市場收入708.24億元,同比增長3.7%。

在尋找第二增長線上,三大家電龍頭的進度不一。在國內家電行業「內卷」下,誰能擁有更加穩固的第二增長曲線,誰就能贏得更多的未來增量以及更高的市場地位。在方洪波的帶領下,美的集團從A股變成了「A+H」上市,擁有更多資金的美的集團會贏得這一次「比賽」嗎?

(轉自:徵探財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